在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来自中核集团等10家中央企业的16家单位上榜。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见证了国家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备极其重大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上世纪50年代,国际核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继美苏爆炸了第一颗和氢弹后,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和苏联的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也相继服役。
核能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极大地震撼了刚刚摆脱战火不久的新中国。1958年,元帅向中央呈送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中国核潜艇事业由此开创。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周恩来总理向他提出了核潜艇的技术转让请求。赫鲁晓夫拒绝道:“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别搞。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大家可以建造联合海军。”毛主席听说后,十分坚定地表示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自此,开始了我国自主研制核潜艇的历程。
1961年,受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家尖端工程必须缩短战线,集中人力物力搞最需要、最尖端的项目。为了给更为紧迫的和氢弹的研制让路,核潜艇工程暂时“下马”。新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后,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第11次会议,批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由于缺少核潜艇的建造经验,中央专委会明确必须先建造一个陆上模式堆,进行充分模拟试验,然后才能装艇。根据中央“三线建设”的指导思想,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选址定在了位于成昆铁路沿线的西南大山深处,代号“九〇九基地”。
1966年,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开始动工建设,大批科技工作人员和工程建设官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九〇九基地,他们在这里日夜奋斗,陆续建成了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研发试验基地。
基地包括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用于核潜艇研制相关试验的反应堆工程设计楼、反应堆物理与屏蔽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核燃料及材料实验室等研发实验室群,以及用于职工生活的食堂、子弟学校、俱乐部、科技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等配套设施。
1970年8月30日,位于九〇九基地的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反应堆主机达到满功率运行,这标志着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一次试验成功。随后,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进行了一系列满功率运行和机动性能测试,为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也发出了我国第一度核电。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中国成为第五个能够自主设计建造核潜艇的国家。此后,针对第一代核潜艇的改进、完善和定型,九〇九基地又开展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九〇九基地(1973年更名为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1991年更名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三线”调整的历史机遇,先后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高通量工程实验堆、第一座铀氢锆脉冲反应堆,以及岷江堆和两座零功率装置等七座,被誉为“中国堆谷”。
1988年,核动力院中标秦山二期核电站核岛设计项目,成功撬开了核电技术市场的大门。以此为起点,核动力院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核电技术研发的国家队,先后承担了秦山二扩、方家山、福清、岭澳二期、红沿河一期、宁德、阳江、昌江等核电工程设计任务,成功研发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自主核燃料CF系列实现工程应用,模块式小堆“玲龙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核动力院先后建成了三代国家核动力研发平台,持续提升我国核动力技术水平,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
九〇九基地作为中国核动力的发源地,见证了我国核动力事业一步步迈向辉煌,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年来,核动力院持续加强对九〇九基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先后申报并获得了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核集团党性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惠民共享基地、四川省党外知识分子学习教育基地等授牌,每年接待数万人次参观访问。
未来,核动力院将依照国家工信部有关政策,结合中核集团工作部署,统筹策划、分步实施国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遗产资源再利用工作,充分的发挥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推动九〇九基地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作出新贡献。